找到相关内容108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忍辱不嗔

    外风都不生嗔。云何于内而生嗔也。世间骂者亦有二种。一者实二者虚。若说实者实何所嗔。若说虚者虚自得骂。无豫我事。我何缘嗔。若我嗔者我自作恶。何以故。因嗔恚故生三恶道。若我于彼三恶道中受苦恼者。则为自作自受...者心不放逸。五者断除嗔恚。善男子。若人能成如是五事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。若人软言净身口业。和颜悦色先意问讯。能观一切苦乐因缘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。若能修空三昧。观诸众生悉是无常受苦等想彼骂辱时。能观骂者如狂...

    佚名

    |忍辱|口业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2/1822374933.html
  • 略述地藏法门

    之语)、两舌(离间两方之语)、悭贪(悭吝贪著)、嗔恚(嗔忿恚怒)、邪见(闇眛迷理)。   身、口、意三业亦能作十善,是谓“十善业道”。其中有两个层次:先止恶,后行善。   “止恶”即是止息十恶,不恼众生:   身:不杀生、不偷盗 、不邪淫   口:不妄语、不绮语 、不恶口、不两舌   意:不悭吝、不嗔恚、 不邪见   “行善”即是修行十善,利乐一切:   (一)身: ...

    观成法师

    |地藏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04212826640.html
  • 初探四无量心的修行方法与次第(1)

    7]。其实,修四无量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止息嗔恨,而成就忍辱为最上之功德 [8]。在还未探索止息嗔恚的方法之前,先来了解何谓“嗔恚”,如《集异门足论》卷12﹙大正26?416中﹚说:  云何嗔恚?答:于诸有情,欲为损害、内怀栽孽、欲为扰恼、已嗔、当嗔、现嗔、乐为过患、极为过患、意极愤恚、于诸有情、各相违戾、欲为过患、已为过患、当为过患、现为过患,是名嗔恚。  此外,《法蕴足论》卷7﹙大正26?483...

    释开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14845703.html
  • 菩萨为众生说四圣谛

    众生。何以故?众生自知诸法性空,则无所度。今众生实不知自相空法故,随心取相生著,以著故染,染故随于五欲,随五欲故为贪所覆,贪因缘故怪、虚诳、嫉妒、嗔恚、斗诤,以嗔恚故起诸罪业,无所知识。是故,寿终随业...忆想分别,妄有所得;无众生中起众生想,无色中起色想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中起识想。以狂颠倒故,是能起身l口、意业,于六道生死,不能得脱。  但若众生法想,结缚犹轻,易可得度,生贪欲、嗔恚,于是中起诸重业,是...

    智 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83367263.html
  • 如何控制你的嗔怒

    快乐乐的人,只要从他内心泛起嗔恚的微波,立刻就使他失去一切快乐!再拿一个学佛者说,尽管你如何地发心修行,不问你怎样地为法精进,甚而至于在百千万劫的长时间中,广行惠施,供养三宝,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,如你不经意,起一念嗔心,那所得的百千功德在一刹那中可被烧去,所以经上说:“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。”蓊郁的树林,远远的望去,虽不可说不大,但一把火就烧尽,损失的巨大哪里可以比喻得出!学佛的行者或一般的俗人,...

    宽严法师

    |嗔恨|忍辱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5/0930069107.html
  • 再谈“忍辱”

    内心泛起嗔恚的微波,立刻就使他失去一切快乐!再拿一个学佛者说,尽管你如何地发心修行,不问你怎样地为法精进,甚而至于在百千万劫的长时间中,广行惠施,供养三宝,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,如你不经意,起一念嗔心,那所得的百千功德在一刹那中可被烧去,所以经上说:“嗔恚之火能烧功德之林。”蓊郁的树林,远远的望去,虽不可说不大,但一把火就烧尽,损失的巨大哪里可以比喻得出!学佛的行者或一般的俗人,如透彻地理解到嗔恚...

    慧静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5866241.html
  • 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

    心理、感情因素。这正是集谛要讲的内容。   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,即贪爱、嗔恚、无明(痴,不明缘起的道理)。在佛经中,一般将这三者称为造成众生种种痛苦,导致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,称之为三毒...行邪婬,或知已妄言”;也说过因贪引起嗔恚,由嗔恚便能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,《出曜经》卷二十记载:“所以竞利多少,亡家破国,种族灭尽,皆由恚。”在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学说中,称众生的行为为“业”,因为生前造...

    杨曾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4066869.html
  • 佛教义理是如何诠释和谐思想的?

    因素。这正是集谛要讲的内容。  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,即贪爱、嗔恚、无明(痴,不明缘起的道理)。在佛经中,一般将这三者称为造成众生种种痛苦,导致不能摆脱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,称之为三毒。其中起关键...已妄言”;也说过因贪引起嗔恚,由嗔恚便能带来十分严重的问题,《出曜经》卷二十记载:“所以竞利多少,亡家破国,种族灭尽,皆由恚。” 在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学说中,称众生的行为为“业”,因为生前造恶业死后便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03569104.html
  • 访澳洲净宗学院院长净空法师

    我们要记住,不随顺贪,放下一切贪欲,绝不随顺贪欲,清静无染。不随顺嗔恚,没有嗔恚心,别人毁谤我也好,侮辱我也好,陷害我也好,一丝毫嗔恚都没有。不随顺愚痴,处事待人接物要理智,不能用感情,用感情就是愚痴...

    佚名

    |净空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6/1535044526.html
  • 若生恩爱,当念净土

    心地那么样的清净,我们应当“远离此爱”。这个恩爱的念头,一定要把它舍弃、放下,恢复到心地清净、平等,这就对了。   “若生嗔恚时,当念净土眷属无有触恼,何当往生净土?得离此嗔。”“嗔恚”,嗔是面孔很...人没有,一切人接触都生欢喜心,不会有烦恼。所以想到这个地方,我们要把嗔恚放下,这个与道就相应了。   “若受苦时,当念净土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。”我们在娑婆世界,怎能不苦呢?不苦这不可能啊!只是受的苦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52144728.html